儒家強調中庸之道,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即是道家的陰陽調和;所謂陰陽調和,即心態上、生理上、以及分析事物上都是有「平衡」的狀態。
為何陰陽調和是中國古代哲賢,皆強調的重要修為呢?因為他們一直對大自然有所研究,從而在自然之中,得出生生不息之理的感悟。
<<道德經>>云: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;人之道,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
二十一世紀最簡易的翻譯是:大自然的道理,會補充所有不足之處;而人所組成的社會,則是相反,要將不足的人再剝削,將充足的人更加補充。
如果而現代科學來說,前者是「負回饋」(negative feedback),後者是「正回饋」 (positive feedback)。
海水蒸發上升而下雨令到水平線會維持均等,以及四季更迭也是大自然中的「負反饋」的好例子,令到整個生態系統會實現均衡 (equilibrium)。動物界中也是,即使狼的補食技巧大幅提高,羊的數量會下降,從而令到狼的食物減少,抑制狼的生長數量,也是負回饋。(當然,人類貪婪與不斷膨脹的慾念,則令到海水平線不斷上升,部分生物更面臨絕種的威脅!)
但是,人的社會則不同,最簡單以銀行為例,銀行支持的是有資產抵押、有大量財富的富人,會提供大量低息以及大額的債款,鼓勵他們再投資;相反,若一名普通人想要銀行貸款,過程繁複、且息口高以及額數低。
做生意時,本身資金雄厚的,可以推行規模經濟 (Economies of scale),從而有更佳的競爭優勢。
以上例子皆反映,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的正循環,即是貧富懸殊的正回饋。
公元前五百年已經有如此的遠見,不得不佩服老子所著的<<道德經>>。
落井下石,錦上添花,正正是解釋人類社會「損不足,補有餘」的普遍狀況;所以,當大家有遇見過雪中送炭的人,請謹記要好好珍惜以及感謝他/她。
幸運的是,天地人合稱為三才,人道也取決於天道,因果論便是一條大數。(不同宗教所指出的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其實也是源出一脈,其意在指出天道的體現。)
因此,人無百日好、花無百日紅、富不過三代等等是有其道理;那麼,究竟如何應用陰陽調和之理,再令到人生得而充實且美好呢?又如何突破現況,逃離社會正回饋之現況?
答曰:奇正相生。
下回再跟大家而不同的角度分析以及了解。
Comments